湖南省化学化工学会欢迎您!

段连运教授专访│化学竞赛:知识、能力和素质

来源:    发表时间: 2017-03-09 00:00:00

2016-12-01 

编者按:在第30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决赛)暨冬令营期间,我们有幸采访了全国教学名师、中国化学会竞赛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段连运教授,谈及了中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问题。以下为访谈实录(经段连运教授本人审定并授权发布):

记者:段老师,您好!最近我们谈得最多的是核心素养,您觉得化学竞赛主要培养了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和素养?

 

段:说起化学竞赛,中国要追溯到1984年,我国参加国际化学竞赛是从1987年开始的。国内的化学竞赛从第一届至今已有三十三年了,但是中国参加国际化学竞赛只有二十九年。这29年来,一共有116位学生参赛,其中86个学生获得金牌,26个获得银牌,4人获铜牌。但这不是最重要的。

 

记者:成绩非常好啊,那您觉得什么最重要?

 

段:最重要的是,中学生参加化学竞赛,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对课内学习的补充和发展。化学竞赛,是给学生提供一个环境,来接触科技发展的前沿、新的思想和拓宽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首先,把化学学好要有兴趣,没有兴趣哪儿来的动力,没有动力怎么可能学好?我们经常说牛不喝水不可强摁头,应该无需扬鞭自奋蹄。第二,就是探索早期发现和培养优秀学生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可以说这是另一条渠道,化学竞赛可以做到。第三,就是可以优化中学和大学的教育和教学。可以推进高等化学教育的改革,以及基础化学教育,这两个阶段必须很好地衔接才行。而我们目前并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一点。而化学竞赛可以作为一种探索,探索这个过程。老师可以通过这个活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学生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为后备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第四,为国际化学奥林匹克培养选手。让他们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智,为国争光。以上几点,既是开展化学竞赛的着眼点,也是出发点,也是着力点,也是落脚点。这是化学竞赛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在各个阶段贯彻和落实以上各个要求。中国在国际化学奥林匹克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国内社会各界也受到关注。

 

记者:您期待通过竞赛培养什么样的人?或者说您对这些获得优秀成绩的学生有什么样的期待?

 

段:我们曾做过一个大致统计,总的来说,这些学生中大部分都发展地很好,有些已经参加工作了,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了很大作用,这有许多例子,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曾做过调研,有很多竞赛工作者本身就是奥赛奖牌得主。当然很多人在国外,当然我不否认有极个别没有达到我们的期望,但是个别例子不能代表整体化学竞赛的情况。化学竞赛显示了它的品牌效应。化学竞赛植根于整个社会,它不能不受到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有些人参加竞赛过于急功近利。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们在每一年的竞赛中都在调整改进,扩大竞赛的正面影响力,让竞赛健康持续地发展。我刚才提到参加竞赛最重要的一点是兴趣,因为热爱化学所以才会坚持。我们要多方面努力,学生努力,中学也要努力,大学也要努力,老师们、化学会或化学化工学会也要担当责任,就是利用有力因素来尽可能把不利因素化解掉,使化学竞赛健康持续地发展。

 

记者:刚跟您谈到了化学竞赛,它是高中和大学化学知识的衔接,那么高考化学、竞赛化学、大学化学三者有着怎样的联系?您认为中学阶段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段:现在许多的中学,把两件事情看得特别重。一个是升学率,升到985、211学校各是多少,升学率常常被用于衡量这些中学的教学质量。还有些则通过学校学科竞赛来体现学校办学质量。比如一个学校参加冬令营,以进入国家集训队、国家代表队的人数,来衡量学校优秀与否。但我觉得,竞赛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探索培养优秀学生,从另一个方向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因此我们必须考虑竞赛与高考的关系。他们虽然是两码事,但是有联系的。尽管高考和竞赛参加的规模不同,但竞赛是面向有兴趣、学有余力的少数学生,因此试题、评判标准、一些规章、工作程序和高考是不一样的。它可能突出选拔功能,因此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扎实突出三大能力(信息加工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科学素质的培养。我们常说的就是基础、能力和素质,怎么通过比赛来促进这三方面协调发展?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尤其是能力结构,竞赛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高,学生要通过不同的思维模式,培养动态思维能力、多样化思维模式,避免定式思维、避免二元论。你看化学竞赛的题目基本是没有“是或否”问题,这样在未来的研究中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能力的提高,要慢慢过渡,竞赛不可能拔得太高,它必定出自于高中化学,要照顾学生的基础,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大学化学跟高中化学竞赛的联系,竞赛考试大纲里的基本要求,相当于国际上的发达国家对最优秀学生的要求,在这个领域内,既有中学的,也有大学的知识。

 

记者:一些大学老师反映竞赛生和高考生在大一化学的学习上就表现出参差不齐,竞赛同学可能学过大学的课程,而普通学生则对新知识掌握难度较大。您怎么看?

 

段:竞赛可能会涉及到大学低年级的一些知识。试题咋一看难度很大,拆解开来都是基本概念、原理、效应和方法。学生要学会把基本的东西总结起来,培养如何组合与拆分的能力。如果这方面基础不够,那么就很难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我们国家各个省份的教育情况是不一样的,近几年来竞赛考题难度有所下降,但是没有牺牲区分度。这样使得大部分学生能拿到一定的分数,但让能力强的学生拿到更高的分数,这是竞赛的思想之一。思想之二,强调能力,学生不必去看太多的书籍资料,而是只看最基本的书,但是要通过看基本的书来培养基本能力,快速学习掌握知识,也就是说,对知识水平要求是低的,对能力的要求是高的,这是我们命题的思想。

 

记者:刚刚您谈到化学竞赛其实也是选拔和培养未来的优秀人才,那您对中学阶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有什么好的建议?

 

段:什么是拔尖创新人才?我对拔尖创新人才的理解,我觉得在老一辈科学家与技术专家中,有一批是拔尖的,比如两弹一星的元勋、航天航空专家,他们在不同学科制高点上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像参加竞赛获奖的同学,其实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他们要在当学生的阶段把基础打扎实。我们只能说他们现在是我们培养的后备人才。要经过不断努力,增强实践能力,才有可能成为拔尖创新人才。

在教育教学思想方面,第一是兴趣,这是至关重要的。第二,就是打下扎实的基础,包括化学方面和非化学方面,比如数学、外语和计算机等等,必须是多方面的。第三,对能力的高要求,思维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实验能力。最后,科学素质。学生要有科学的态度和精神,严谨的作风,实事求是、百折不挠的精神,踏踏实实的工作,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教师也要努力把这些精神让学生带到大学乃至以后。化学竞赛不单单是参加几次考试,成绩如何,还要从长远发展来看,从学生的一辈子的发展出发,最后实现学生基础、能力和素质的三位一体协调发展。

 

记者:北大化院,是很多中学生向往的地方,请问北大会给深造的同学提供怎样的机会和平台?

 

段:北大的化学地位,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教学也好,科研也好,在国内来说都是比较强的,研究力量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地位,是许多学生希望深造的学府。五个二级学科全是国家重点学科。说起来,有四方面的平台和功能,一是教学,大学不是工厂和科研院所,中心是人才培养。二是基础学术研究,北大的科研主要是基础科学,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同时考虑学科发展的趋势。化学学院有许多研究方向,涉及到前沿领域的问题,学科交叉问题。三是为社会服务的平台,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考虑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于社会。四是文化传承,化学与社会,化学与文化都有密切的关系,要考虑化学与能源,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生态环境,化学与信息科学,化学与生命等等。培养学生方面,学生要学的东西不仅仅是化学,还要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数学、物理学、外语等。欢迎学生走进美丽的燕园。

 

(采访/整理/编辑: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