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化学化工学会欢迎您!

人物风采│欧阳平凯:志存高远 心系科学

来源:    发表时间: 2017-03-09 00:00:00

2016-11-27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楚地湘水从不缺少励志故事,橘洲麓山也看惯了往事风流,但总有独特的人生,在这片人杰地灵的潇湘大地生根发芽,用他们的枝干为科学撑起一片湛蓝的天空,用他们的叶影为后世映下一片荫蔽。欧阳平凯院士就拥有一段这样的灿烂人生。

1945年8月16日,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的第二天,欧阳平凯降生在湖南湘潭,也正因为胜利的喜悦,父亲为其命名“平凯”。受家学熏陶,欧阳平凯自幼聪慧过人,4岁入学就读,成绩优异,一家八口其乐融融。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欧阳平凯的父亲于1957年被打成右派,欧阳平凯被迫辍学,帮助母亲维持生计,在此期间,欧阳平凯仍然坚持自学,并于此后顺利复学。1960年进入长沙长郡中学高77班就读,三年后在高考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化工系化学工程专业。在清华大学期间欧阳平凯不仅表现出了出色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也得到了初步的展现,多次担任学生干部。

然而1968年毕业以后,成绩优异的欧阳平凯非但没有获得进修的机会,甚至连体面的工作都没有得到,被分配到石家庄一家企业成为了一名工人。然而,这一经历不但没有击垮欧阳平凯反而给予了他更加丰富的社会阅历,使得他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有了一个飞跃性的提升。同时,工作期间欧阳平凯也没有放弃学习,十年后,顺利跻身“文革”后第一批研究生的行列回归母校清华大学。他的硕士论文《换热网络的择优组合》获得了北京市科学进步一等奖,并成为了那个年代清华大学首位提前毕业的研究生。

1981年欧阳平凯告别母校,来到南京化工学院,就在他准备出国攻读博士的时候,学院开始筹备建设全国第一个生物化工专业。在这一背景下,欧阳平凯毅然决定将申请的学科方向由化学工程转变为生物化工专业,为了国家的科学建设,欧阳平凯放弃了自己学习了十余年的学科,转而攻读另一学科的学位。他决定转行前说道:“我是在党的关心、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党和国家的需求就是我的追求,学校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知难而退不是我的个性,敢于创新才能获得成功。教育科技工作者就是要去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我应该无条件地服从组织的安排。”

此后,他先后在滑铁卢大学和普渡大学进修生物技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且获得了普渡大学导师的青睐。学成之后,欧阳平凯谢绝了导师的挽留,毅然踏上归程,1987年起,他带领自己的团队,白手起家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生物化工专业。当时国内没有生物化工专业,更没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和人才资源。欧阳平凯用尽在国外学习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一边亲自授课,一边带领团队加紧科研。自己撰写教材,亲自寻找合作单位,终于将一个具有教学和科研机能的生物化工专业在南京化工大学建立起来。

经历了长期的奋斗,欧阳平凯的成果也逐渐得到认可,从清华大学毕业至今,他已荣誉等身: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1项,其主持项目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杜邦科技创新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并荣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联合国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获“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全国50名具有杰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 称号。不仅在科研事业中,在教育事业也不乏建树:2001年获“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被国家教育部、国家人事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的荣誉称号,培养博士、硕士100余名。

“人是要讲点精神的。”这是欧阳平凯常院士说的一句话。出生在湖南的他,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带到了清华,带到了河北,带到了南京。这样的精神为他带来了中国第一个生物化工专业,为他带来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帮助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正是这样的精神支持着湖湘文化的发扬光大,激发着湖湘学子为科学事业的进步而奋斗。